中国—东盟博览

印在衣裳里的“瑶”远记忆

2022

07

26

2022

07

26

【文/东博社记者 林涵  实习记者 唐琪】山泼黛,水挼蓝,半烟半雨踏瑶山,天气正醺酣。风送鼓声弄云谷,随声去,只见一抹蓝靛挂青山。在山环林绕的广西南丹县瑶乡古落,白裤瑶,这些天生的艺术家们一手拿自然填墨,一手以情执笔,在自己的服饰上绘下了千姿百态的民族群像。而在这巧绘蜡染的道道工序下,那“瑶”远的记忆,也似乎随之被重新唤醒……

千岁瑶服千岁情

        被誉为“人类文明活化石”的白裤瑶已有上千年的古老历史,这些历史至今仍在数万族人之间广为流传,成为白裤瑶人民耳熟能详的家常故事。而我们今天,也来到了白裤瑶生活的地方——里湖乡朵努社区,想一探这块千年“活化石”到底有着怎样的别样魅力。

        上午,在驱车经过朵努社区屋舍时,“织绣坊”门前坐着的几位瑶家妇女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她们身穿黑色棉布上衣,下着浅蓝色百褶裙,正坐一起绣着一种非常独特的图案。在我们正好奇这种特殊纹饰到底是什么而出神的时候,黎秋忆支书轻轻敲了敲我们的车窗。

把染色的布料晒干(图源:瑶寨原生态蓝靛蜡染坊)

        “来了呀,下来看吧,我带你们转转我们的绣坊和染坊。来,过来这边坐。”黎支书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她现在是朵努社区的村支书,也是蓝靛蜡染技非遗传承人黎凤珍的大女儿。

        走在黎支书身后,我们注意到她衣服的背后也印着那个特殊的纹饰,而且图案的设计和染色更为精致亮丽。

将白布浸泡在染缸中染色(图源:南丹县非遗中心)

        进入“织绣坊”,我们惊讶地发现,几乎所有的服饰上全都印着这个纹饰。黎支书看到了我们好奇的眼神,笑着说:“过来,我来给你们讲讲这个纹饰是什么。”黎支书拿下一件印有纹饰的上衣,摆在我们面前,“要了解这个纹饰的来头,得回到千年之前瑶王时期说起。”

        当时,桂西北这片百里之地战乱不断,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为平息硝烟战乱,朝廷赐予了此地的瑶王一枚印章,让他全力管治好这片土地。可这枚金光闪闪的印章,既授予了瑶王极大的权利和威望,也挑起了许多觊觎王权的野心。耀眼诱人的权利背后,让瑶王身边的一位土司按耐不住贪婪的欲火,最后走上了叛变夺权的不归路。

        为夺得印章,土司先设计迎娶了瑶王的女儿,再一步步骗取她的信任,直至最后让她帮自己盗走瑶王印。拿到印章的土司立刻暴露本性,连夜派兵包围瑶王寨,逼迫瑶王让出王位。瑶王走出瑶寨,看到众叛亲离,怒极而泣,忍痛派兵反击,可不幸身遭数箭,抱伤倒在血泊之中。瑶王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子民被叛兵掳走,悲愤交加,他强忍着剧痛扶膝站立,鲜血满布的双手在衣裤上抓出了一道道血痕。瑶王起身抓过武器想继续作战,可仍寡不敌众,牺牲沙场。后来,瑶族子民为了纪念瑶王,同时也为了警示后人,便以瑶王的五指血痕为原型,在男子和女子衣服上各绣下这一图案,名为“瑶王印”。

黎秋忆正给孩子们展示瑶王印的绣法(图源:瑶寨原生态蓝靛蜡染坊)

        这一千年的古老图腾,现已演变出多个不同的类型。黎支书指着她身后的纹饰说:“不光是你们在路上看到男女在服饰上的不同,瑶王印其实也是有性别之分的,我身上的这个就是母的瑶王印,女性和十岁以下的儿童都可以穿。但同是母的瑶王印,在绣片设计上也可以有所不同。”

        走在瑶乡,会发现每个人穿的服饰并不是统一的,有的简洁素雅,有的却华丽精美。黎支书说:“我们女子的服饰有三种,一种是我现在穿着的盛装,你们刚刚在门口看到刺绣阿姨们穿的是黑衣,也就是我们的便装。还有一种是贯头衣,也叫‘两片瑶’,因为衣服仅用两块布料缝合,无领无袖,不过要等到夏天才会穿。”相较于女子服饰的俏丽多姿,男子服饰更显精悍刚强。男子的盛装造型好似“雄鸡”,而“鸡”也是白裤瑶服饰中极为重要的元素。其衣脚两边形似鸡尾和鸡翅,腰部和底摆处都装饰有鸡仔花纹。

按照白裤瑶传统,迎接重要宾客会身穿盛装,鸣枪迎宾(图源:南丹县非遗中心)

        这些精致的纹饰和多样的衣型,是白裤瑶对自身民族文化的生动诠释,蕴含了其数千年以来独有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理念,千年的情感在这针丝线缕之中揉合凝聚,民族的气血在这古老的图腾上炙热生发。

手艺人,也是“守艺人”

        不论盛装便服,小到配饰,大至套装,都需要纯手工加数十道工序精打细磨,耗时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完成制作。

        “制作服饰是我们白裤瑶最为复杂的技艺。”黎支书说道。“我们瑶族女子8岁就要开始学习服饰制作,大约需要2~3年才能打好基本功。我所有技艺都是母亲教给我的,起先是先从刺绣学起,然后慢慢学习粘膏画,直到蓝靛染技。”

        为了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的服饰制作全貌,黎支书带我们来到了位于八圩瑶族乡瑶寨村的“凤珍蓝靛染布坊”,这里是她母亲黎凤珍制作服饰和传习技艺的地方。走进染坊,可以看到在墙边摆放的数个装着蓝靛染料的大染缸,染料香气浓郁,颜色浓润,暗光下显现出午夜蓝色,但只要有阳光铺在表面,便会呈现处晶莹剔透的蓝宝石色,色泽通透,十分动人。

蓝靛染料(摄影:唐琪)

        黎凤珍得知我们过来,还在田间忙活的她立马赶来。不过我们未见其人,却是先闻其声,坐在染坊的我们远远就听到了黎凤珍热情爽朗的笑声。

        “没想到你们提前来了,我也还没收拾呢,咱们去二楼展厅吧,那里全都有。”黎凤珍从见到我们开始,就一直笑容留面。她告诉我们,每次有人过来她都非常高兴,“这里每一块布料,每一件衣服都是我们白裤瑶的文化符号,我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我们,欣赏我们。”

黎凤珍为外甥女制作的服饰(图源:瑶寨原生态蓝靛蜡染坊)

        黎凤珍也是从小跟着母亲和外婆学习服饰制作,每一道工艺都必须按要求严格进行。“我刚开始学习刺绣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困难,这些衣边裙角的刺绣图案完全没有底稿照着绣,全靠瑶族妇女口耳相传,每次绣好后都要拿给母亲和外婆检查。而一套完整的服饰制作需要经过纺纱、织布、粘膏画、浸染、刺绣等三十多道工序完成,全部都要纯手工完成,所以经常能在瑶族妇女手上看到残留的蓝靛染料。”

粘膏画(南丹县非遗中心)

        粘膏画是技术要求最高的一个环节,从对粘膏温度的把控,膏体的用量再到刻画的力度都需要极高的熟练度。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曾在《岭外代答》记载了白裤瑶粘膏染布的细节:“瑶人以蓝布为斑,其纹极细。其法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镕灌于镂中,而后乃释板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去蜡,故能受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故夫染布之法,莫瑶人若也。”

        每一件成品的服饰,都是白裤瑶妇女长年累月的艺术结晶,而这千年的艺术珍宝,离不开每一位妇女的接力传承。“我一天都没有想过要放弃,因为白裤瑶服饰是我们民族的文化根基,我不能让先祖传给我们的技艺流失,这是我们的血液和命脉。”黎凤珍说,自己将会用一生来保护这项传统技艺,“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不能只会手艺,我更要守护好这项技艺。”

永不褪色的优雅

        服饰,不只是穿在身上的闪动,更是印到心上的感动。

        “我刚去广西民族大学念书的时候,非常没有自信,我不知道自己会做什么,处在什么样的位置。”黎支书告诉我们,“直到后来学校举办了一次演出,邀请我们白裤瑶的同学表演民族节目,当我穿着瑶族的盛装站在舞台上,听到台下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时,那一刻我觉得我真正找到了自信,原来我们民族的服饰是如此的有魅力,我应该为此感到骄傲。”

        除了摆放在展厅的服饰配件,我们还看到了许多印有瑶王印的摆件,这是黎凤珍她和女儿进行文创产品设计的作品。黎支书说:“这些年我们一直在不断参加各种展览和表演,努力把我们的服饰推广到更大的平台中。我们想为打造一个专属白裤瑶的商标,名为‘阿雅’(瑶语里女子的雅称),设计出更多带有白裤瑶元素

        黎凤珍笑着说:“自从办了染布坊后,来我这里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我希望她们在保留我们瑶族传统技艺的同时,也能为我们融入更多新的元素,让我们的服饰文化延伸到更多的领域中去。”

      (TIPS: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自称“多努”,因男子穿着及膝的白裤而得名,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南丹县里湖、八圩瑶族乡及贵州省荔波县朝阳区瑶山乡一带,总人口近5万人。早在清代的《庆远府志》即有“南丹瑶,居于瑶山,男女皆蓄发。男青短衣白裤草履;女花衣花裙短齐膝”的记载。)

      (非遗人物和非遗项目:黎凤珍,瑶族服饰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南丹县蓝靛染布坊负责人;白裤瑶服饰: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瑶族服饰(贺州、南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何金秀家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瑶族服饰)生产性保护示范户。)

Tags:
No item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