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烟墩人与他们的大鼓

2022

01

11

2021

05

25

【东博社记者/冯慧宁】烟墩镇迎新春的喧闹是腊月开始的,充满节奏的“咚咚咚”鼓声飘荡在空中,听起来嘈嘈切切,可烟墩人说,这才是家乡的年味!

闹春讲古,烟墩大鼓

        腊月二十三,赛人高的几座烟墩大鼓在几个年轻力壮的男人推拉下,终于从库房拉到了各村门户前,忙了一整年农活的村中老少也终于有机会围聚在一起,摩拳擦掌,期待鼓响,当第一下鼓棒在牛皮鼓面上落下时,就意味着这闹春的大鼓声将会一直在烟墩镇喧嚣直到元宵……

        “最初的用途是用于民间驱鬼辟邪和战事兵训。”提及烟墩大鼓的由来,烟墩镇上的耄耋老人们总要从地理山水、历史民俗开始讲古。

        烟墩大鼓在广西灵山县烟墩镇的壮、汉族村屯流传已有千年历史。轰隆威严的鼓声起初是驱赶山野恶兽的利器,直至明朝末年,战事频繁吃紧,为了防止外敌入侵,地处两广交界南越与西瓯、骆越人之间的分水岭的烟墩圩岭顶搭建一个燃放狼烟的烽火墩台,一旦战事来临或有重大事件,村与村之间用燃放狼烟和打鼓的方式互相联络,烟墩故而得名。再后来,战事少了,猛兽没了,却需要有一种适当的场合让人过一把擂大鼓的瘾,于是便演变成了过大年擂大鼓的风俗。

TIPS:
‘广西钦州烟墩大鼓:鼓面直径1.3~1.8米,鼓高2~3米,鼓重20~350公斤,鼓棒成双,长5~8寸,用硬杂木条削成,鼓面由樟木或楠木、牛皮、篾条、竹钉、木钉、木块等原材料手工制作而成,总造价2000~5000元左右。目前,烟墩镇最高的大鼓,有近3米之高,击鼓人要站在两层板凳之上,才能敲打到鼓面;最大的大鼓,鼓面直径达1.8米,重达350多公斤,要七八条大汉才能抬动。这些“鼓中之王”,擂动时会发出排山倒海般巨响。

不擂鼓不算是过年

        年三十以前,烟墩人擂响的烟墩大鼓用于娱乐热身,向邻近村寨传送着一张无字有声的邀请函,到了年三十至正月十五,村寨间的竞鼓活动才是重头戏。

        过年的村寨之夜总是清闲,于是村与村之间,便会组织竞鼓活动。入夜,男人们就开始将大鼓拉到村场上,擂鼓向邻村的队伍发起“挑战”,邻村马上擂鼓“应战”,第三方、第四方村寨也会陆陆续续“参战”。

        临近夜深,鼓声依旧不歇,敲累了的鼓手就交替休息,好客的东道主摆出少则几十桌,多则一百来桌的宵夜席招待大家,亦是人声鼎沸。天亮以后,这场以烟墩大鼓为主题的“战斗”结束,鼓手之间,听众之间,握手言和,再纷纷搬出家中的大粽、粉利、腊肉,把酒言欢。

用鼓声讲述传承的故事

        烟墩镇现存的大鼓多达300多面,其中有四面“古”鼓,一面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制造,另三面造于宣统元年(1909年),藏存于石堆、六凤、长麓三个村中,这四面“古鼓”全都是用树龄百年的樟木或楠木凿成。

        从五六岁开始学鼓,十多岁开始学会做鼓。四十多年来,已经制作了超过2000面大鼓的黄平修既是烟墩大鼓的传承人,也是“古鼓”的“招魂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黄平修发现了这面光绪年间的“古鼓”,但其鼓皮早已破烂不堪,鼓身被驳蚀得筋脉尽露,可当黄平修重新给大鼓绷上一张新皮的时候,再次敲响的大鼓发出了极其洪亮、清脆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是现在的鼓远远不能相比的,即使是民国年间制作的大鼓也不如这面“古鼓”优质。这一发现,说明了现在流行的古烟墩大鼓制作技术其实已经失传了一部分。

        为了重新找回烟墩大鼓且超越先人的制鼓技术,黄平修在鼓桶和鼓皮间反复研究,反复拆钉鼓身、一遍又一遍地拉扯鼓皮,找出其细微的差别,再一遍遍校正。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敲敲凿凿中摸索了近十年后,黄平修终于找到了“古鼓”的制作精髓,他做出了一面和“古鼓”分不出区别的烟墩大鼓,把他做的鼓与光绪年间的“古鼓”放在一起接力敲,新鼓的声音丝毫不逊色于“古鼓”。

TIPS:
烟墩大鼓于2008年3月24日列入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9月3日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在,烟墩大鼓除了用于传统的春节喜庆之外,灵山县还将其应用到大型的文体活动及庆典中。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