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60度透视

2021中国航天再迎发射高峰年

2022

01

11

2021

12

23

        从刻下火星印迹,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到空间站开建,2021年中国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和强大。

        中国“嫦娥五号”去年从月球带回土壤样品,而探索无止境,2021年中国已累计进行超过47次轨道级航天发射,比如首颗探日卫星“羲和号”、中星9B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广目地球科学卫星,这些再次证明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深空探测之梦

        谈及深空探测之梦,始于毛泽东时代。1957年,苏联向太空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毛泽东主席随即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中国用了13年,于1970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再经过近30年接续奋斗,神州五号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2003年成功进入太空。自此,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前行。

        近年来,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金,并快速赶上其他太空强国,更是定下目标到2049年成为世界航天强国的老大。

        在航天领域,中国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就,例如完成探月和火星探测任务、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导航卫星项目、大推力运载火箭、航天系统工程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航天事业,围绕实现中国航天梦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习近平在2016年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作出了重要指示。

中国太空家园“天宫”

        中国对太空的探索从未止步于探月和火星探测,还致力于建设完全属于自己国家的空间站,命名为“天宫”,通过自力更生,站稳脚跟。中国空间站的成功,少不了美国的“功劳”,由于以美国牵头建立的国际空间站,将中国排除在外,阻止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国际空间站主要由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欧洲和日本共同运作。

        2021年4月29日,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搭载着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也是完成中国空间站建设所需的11项任务中的第一项。另外还发射了携带生活物资的货运飞船,为航天员长期驻留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紧接着,神舟载人飞船成功将航天员送入太空执行空间站建设任务,將于2022年完成在轨组装并投入运营。

        时隔5年,中国再迎载人航天飞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于2021年6月17日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驻留,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谱写了新篇章。这是中国自主建设的常驻空间站迎来的首批“住客”。

        习近平表示,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分“三步走”战略,如今已进入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天宫”空间站建成后,将成为可供航天员长期驻留太空的航天器,可通过维修维护延长使用寿命。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于9月17日返回地球,在轨飞行期间进行了两次航天员出舱活动,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在轨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

        这次的交会对接敏感器、机械臂、航天服等设备关键器和部件都是中国自主研发,证明了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后续执行太空任务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超长“待机”!神舟十三号飞船创历史之最

        2021年10月15日,中国发射了承担建设空间站天宫任务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十三号”。翟志刚、叶光富、王亚平三名航天员领命出征,开启为期6个月的飞行任务,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而王亚平也是中国第一位进入空间站的女航天员。

        神舟十三号任务是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比如航天医学、微重力物理领域等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等。

        神舟十三号乘组将于2022年4月完成任务返回地球。在正式建造这一阶段,中国计划继续执行6次任务,包括实施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发射天舟四号和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发射实验舱“问天”和“梦天”。完成后,“天宫”空间站整体上呈现T字构型,同时这座空间站通过增加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最终将会扩展成为一个“干”字结构,总重量70吨,与现在正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相比,未来建设完成的中国空间站总重量要比它轻,一般情况下驻留3人,在航天员轮换时最多可达6人。组建完成后,空间站设计寿命为在轨运行不小于10年,而国际空间站面临退役,中国或将成为全球唯一运营在轨空间站的国家。

        “天宫”空间站将支持开展大规模多学科的空间科学研究、技术验证和空间应用,比如太空植物栽培实验、长期在轨生活,为中国未来深空探索储备技术、积累经验。通过建设空间站,中国向国际社会打开空间技术合作大门,开放的态度让全世界受益,同时表示欢迎其他国家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

火星大地留下中国“脚印”,标志太空飞跃

        除了建设“天宫”空间站,中国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成为全球第二个成功登陆火星的国家。中国国家航天局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天问的意思是“对天发问”,表明了中国推进深空探测的信心和决心。探测结果说明火星上有水存在的迹象,科学家们推测火星上的确曾有生命存在。

        “天问一号”探测器于去年7月23日发射,由轨道器(环绕器)、着陆器和巡视器(火星车祝融号)组成。据官方说法,祝融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寓意点燃中国星际探测的火种。

        历经9个多月的飞行,“天问一号”着陆器于2021年5月15日成功降落火星,着陆地点位于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着陆器上搭载的是中国“祝融号”首辆火星车。

        “祝融号”火星车通过多种探测仪器完成探测任务,导航地形相机获取沿途地形形貌数据,支持火星车路径规划和探测目标选择,并用于开展形貌特征与地质构造研究,浅表层结构分析,探寻可能存在的地下水冰等。

        这次火星探测之旅,不仅探测火星上是否有生命体存在,还有助于推测地球未来的发展趋势,甚至火星或许是人类下一个栖息之所,也使中国成为世界首个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的国家。截至8月30日,6轮独立驱动的“祝融号”已在火星表面累计行驶超过1公里。

        中国计划于2033年向火星派出首个载人飞行任务,2037年之前计划再进行两次载人火星探测,该长期计划旨在在火星上建立永久定居点。

中俄携手探月

        2021年3月9日,中俄两国签署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谅解备忘录,面向所有感兴趣的国家和国际伙伴开放,这一消息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如果国际月球科研站取得成功,意味着距离中国实现载人登月梦想又拉近了一步。

        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声明,中俄两国同意“利用在空间科学、研发和使用空间设备和空间技术方面积累的经验,将共同制定建造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路线图”。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围绕月球探测主题来说,基本规划确定的任务是探月工程四期,总共包括四次任务,通过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对月球南极的一次综合探测。

        另外,中国国家航天局于6月12日宣布,2030年前后,实现火星取样返回、木星系环绕探测和行星穿越探测任务。

        探索不止,中国航天还有更多期待。中国科学家正在讨论,在新中国成立百年之际(2049年),中国航天器将首次飞抵距地100个天问单位,也就是抵达150亿公里左右的太阳系边际开展科学探测和在轨试验。

        这些都是过去一年中,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太空探索永无止境,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全球新的太空强国,中国距离航天强国还有多远?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