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在上思,有一群会跳舞的“小鹿”

2022

12

09

2022

12

09

【文/东博社记者  唐琪】每年一到春节、元宵、壮族“三月三”等重要传统节日,舞鹿表演都会走上街头巷尾,将节日喜庆的氛围统统拉满,让观众感受这扑面而来的热闹欢愉。

舞鹿求“禄”

        上思舞鹿的传承人李琉彬说,当地人与鹿的渊源,可追溯至古时候。相传在清朝年代,上思有户人家的小孩曾染上了水痘,但由于当时家里找不到可治疗的药,孩子的病迟迟未愈。为了给孩子治病,家人便上山采药,不料途中偶遇一位知晓治疗水痘的老人。老人告诉家人,只需取一些鹿的粪便和鹿角做药引,将其泡成茶水给孩子喝,便可消除水痘。

一只完整的鹿是由鹿头和鹿角组成,但每只鹿的样貌都各有不同

        家人按照老人的方法,让孩子服用茶水后果真水痘全消,而家人之后也把药方告诉同村人,治好了当时许多染上水痘的孩子。后来,当地人为了纪念鹿的功德,都会在逢年过节之时手工制作鹿头,类似于舞狮那样,让自家的孩子们扮演小鹿在院子里模仿小鹿的动作翩翩起舞,以示小孩们来年少灾少病、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吉祥如意,聪明伶俐,而舞鹿的习俗也就是从那时起开始代代相传至今。

上思县各乡村都有自己的舞鹿队

        舞鹿活动深受上思县群众喜爱,尤其是老人和儿童,因此每到重要节日,舞鹿队都会在当地开展舞鹿活动。在舞鹿表演时,大人们会把一些硬币零钱当作压岁钱赠与小孩,或掷在地上,或放在鹿嘴旁边,让鹿舔取。

        上思舞鹿流传百年,渐渐地由感恩纪念活动演变成当地壮族居民喜庆节日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祝福舞蹈,其传递着壮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艺术,成为中国民间舞蹈艺术史上重要的一页。

上思县多所学校都已开设舞鹿课程

舞“鹿”的诞生

        李琉彬在上思那歪屯有一间自己的“舞鹿工作室”,小小的屋子里摆满了李琉彬和学生亲手制作的鹿头、锣鼓、拍镲等舞鹿所用的各类道具和制作材料。

        上思舞鹿是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壮族儿童庆贺喜庆习俗活动的舞蹈,其于2012年5 月被列入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村民说,每次有人拜访工作室,李琉彬总是非常高兴,笑容甚至可以挂上一整天。生活中李琉彬话比较少,可一旦聊起舞鹿的话题,李琉彬便是滔滔不绝,似乎舞鹿才是打开他话匣子的钥匙。

孩子们在为节日表演紧张地彩排着

        李琉彬把舞鹿制作过程和表演技法向我们娓娓道来,“不管是制作道具还是演出,每一道工序都是很讲究的。”首先,一只完整的鹿是鹿头和鹿身组成,鹿头一般是采用竹篾(成条的薄竹片)或是硬纸做原材料,而鹿身则是用棉白布制成。在编织好鹿头的雏形后,需要用浆糊把纸一张张糊在上面裹住整个鹿头,这一共需要糊上7层,而且每层的都必须糊得平整,待晾干后再把仙桃树枝修剪成鹿角的形状安插头上,这样一个鹿头的框架才算打好。

孩子们模仿小鹿的动作翩翩起舞

        在制好鹿头和鹿身后,下一步便是绘图和上色。舞鹿常见的图案为虾纹,颜色则包括了红色、黄色、绿色和白色等。不过,由于每只鹿的样貌和特征都有所不同,所以图案的绘制和色彩的搭配都是因“鹿”而异,而画的过程也非常考验手艺人的耐心和想象力。

        在所有的工序顺利完成后,一只灵动的“小鹿”就诞生了。但为了让“小鹿”在舞蹈时更为尽兴,一般还需要用到鼓、镲、锣等三种乐器作为伴奏。在每次舞鹿时,孩子们纷纷钻入鹿身之中,随着老师傅们敲击的锣鼓声雀跃而舞。

李琉彬的“舞鹿工作室”摆满了舞鹿所用的各类道具

把舞鹿传承下去

        李琉彬自小就生活在“舞鹿世家”,李家一家三代从事舞鹿行当,从爷爷开始传给父亲,再由父亲传授给自己,而正是因为一家人从始至终对舞鹿的热爱,才使得这一古老的民间瑰宝得以传承下来。

舞鹿表演走上街头巷尾,将节日喜庆的氛围统统拉满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流失,现在并不是每家每户都会在节日舞鹿了。李琉彬眼看舞鹿这一民族技艺就要失传,便在2007年重新组织村里的孩子新建了一支舞鹿队,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舞鹿动作的改良中。

        李琉彬对舞鹿队的要求虽严,但孩子们却非常喜欢他。舞鹿队的孩子个个笑着说:“我们一点儿也不怕李老师,他对我们可好了。李老师既是我们的老师,也是我们的亲人,和他一起练习舞鹿我们觉得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鹿身的图案设计都会因“鹿”而异

        一直坐在旁边的李琉彬,听着孩子们回答露出了笑容。在送走孩子们后,李琉彬把孩子们舞鹿的道具一一放回原位,他轻抚着一只鹿头,笑着和我们说,“虽然年纪大了,但只要你们想看,我都可以舞给你们看。”

Tags:
No items found.